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1年08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03版:社会·理财
2011年08月03日

为了那挚爱的舞台

   本文字数:2584

小品《乌精明百能干》在今年的乘凉晚会上亮相。

本报记者 范存娟

阅读提示:

他们是来自我市文广系统的专业演创人员,在政府惠民工程——千戏下基层活动中,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最佳的状态,克服经费少、人手少等种种困难,为乡村百姓、社区居民送去了一道文化大餐。自2006年至今,已送戏下乡250多场次。一台晚会,2个小时的演出,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也诉说着他们对这个舞台的无限热爱。近日,记者走近他们,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

创作零报酬却甘之如饴

7月25日晚,海复镇滨海村公共服务中心内,笑声、掌声一浪高过一浪,市文广系统送来的“人做戏”,给老百姓带去了夏日最好的礼物。

“两个娘子碰着么张张张,看见么吵吵吵,关系紧张来像蜘蛛团,两个小倌么好来像粘手米饭团……”反映农村邻里关系的小品《乌精明百能干》一开场,就以诙谐有趣的启东方言,把台下观众的心紧紧抓住了,也把整台晚会推向了高潮。

“为了把晚会办出质量、办出成效,我们专门成立了创作班子,创作了《乌精明百能干》、《天眼》、《坚守》等农村题材的小品。这些小品富有清新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演出过程中深得老百姓的喜爱。”市越剧团团长、负责晚会统筹的陈佳芳说。

创作班子成员都是长期扎根农村、熟悉农村生活的文化工作者,像黄素萍、晓石等都在基层文化系统工作了几十年,对乡间俚语、农村生活习俗等都了如指掌,创作起来得心应手。创作的素材,一种是配合当时的中心工作,还有一种就是来源于生活。像在今年的演出中,王晓东创作的小品《天眼》,就是反映目前政府实施的“天网工程”给老百姓带去了安全感;黄素萍、王晓东创作的小品《坚守》,反映了一个基层派出所所长为了百姓的安宁,坚守工作岗位的事迹。

由于时间紧,创作班子人员接到任务后,都要加班加点完成。确定题材、走访村民、整理材料、精心编排……一个作品的诞生,作者往往几易其稿,倾注大量心血。为了创作《乌精明百能干》,黄素萍在大热天里,到老百姓宅头,听取他们的意见,晚上还常常创作到半夜。但在黄素萍看来,这些都不算什么,她最大的满足就是看到自己的作品在舞台上被生动演绎,为百姓带去欢笑。

自2006年以来,创作班子成员共为千戏下基层工程创作了近20个小品,这些小品在广大老百姓中间产生了极好的反响。2006年创作的反映农村中赡养纠纷的小品《双推婆》、2007年创作的反映30年改革开放变化的独角戏《农村户口》,由于说的都是老百姓的身边事,至今仍为大家津津乐道。

让记者难以置信的是,创作人员基本上是零报酬,甚至还要倒贴车钱、材料钱,但他们却依然对此甘之如饴,也许对于这份事业的热爱就是对他们创作动力的最好解释吧。

后勤再辛苦仍尽心尽责

7月23日下午,骄阳似火,室外温度高达40摄氏度。这时,就是坐着不动,也是一身黄汗。但是,15时30分,范雁飞、黄晓忠、张一丁等舞台工作人员还是坐上卡车,准时出发,赶往演出地吕四港镇平东村。2个半小时的舞台搭建、灯光音响安排,所有人员都汗流浃背,几近虚脱。

晚会舞台工作组共有8个人,主要来自市越剧团。“他们是幕后工作者,是最辛苦的。每场演出,他们是最早到现场的人,也是最晚撤离现场的人。夏天在外面炙烤2个多小时,确实不容易。”陈佳芳说。

负责舞台组工作的是66岁的施斌,他是市越剧团退休老团长。从2006年开始,他已经在这一岗位上坚守了6年。本已到了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生活也很宽裕,为何还一直奔波在外呢?施斌说:“我从事剧团工作40年,对舞台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加上团里人手紧张,我对舞台工作又熟悉,所以就这样一直干下来了。”

舞台工作,最重要的是绷紧安全演出这根弦。在出发前,施斌总要召集大家开个会,交代有关事项;到了村里,要做好与当地村支部书记的协调工作。螺丝有没有拧紧、皮线有没有放好、音响有没有到位……这些事关整个晚会安全的每个细节,施斌都不会放过。即使天再热,他也要检查个遍才放心。

由于是在室外工作,只要几天下来,舞台组人员就一个个晒成黑炭了。范雁飞负责整台晚会的音响兼舞台搭建工作,每天都是赤膊上阵,皮晒脱了一层又一层,“刚开始还有点疼,现在10多天过去了,已经慢慢适应了。”

演出期间,舞台工作组人员一个也不闲着。要数负责灯光的张一丁最紧张了,因为用的是380V电源,所以他要尽量关心好那些淘气的小孩。“一直到一台晚会结束,我才能松口气。”张一丁说。

晚会结束了,舞台组人员的工作却还没有结束,拆除舞台又得需要近2个小时。虽然这时候,大家都已很疲惫,但依然不能松懈。每天到家一般都是深更半夜了。“后勤工作到位了,才能保证第二天的演出顺利进行。”施斌说。

演出兼数职也无怨无悔

这几天,市文化馆的黄琴因患支气管炎,上午到医院吊盐水,晚上则照常参加千戏下基层纳凉晚会的演出。“没办法,一个萝卜一个坑,人手太紧了,谁请假了就没人顶啊。”陈佳芳说。

演出组人员主要来自市文化馆、越剧团、评弹团以及业余文艺爱好者。7月初,他们就开始集中排练。由于白天大家都有工作,排练便被安排在晚上。许多人都克服了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的困难,一天也没拉下,大家都不想因为自己而影响演出的质量。

演出组由于人手紧张,一台晚会,每个人几乎都要表演四五个节目。来自市文化馆的尹一玲、陈艳艳、黄琴等,都是学表演出身,她们既要表演小品、舞蹈,还要独唱,光换演出服装就要四五次。黄琴就是因为演出时满头大汗,然后在空调间里换衣服而得了支气管炎。

一台晚会,唱唱跳跳下来,许多人都已累得不想动了。毕竟她们都已将近40岁了,不像小姑娘,不过休息一个晚上,第二天演出时,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她们,依然精神饱满。市评弹团的黄瑾瑾既是主持人,又要表演小品、独唱。“每场晚会下来,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躺在床上休息,但是第二天面对热情的观众时,我又达到了最佳状态。”黄瑾瑾说。

为了节省经费,不光每个演员要表演多个节目,工作人员也都是身兼数职。方卫平既要编排小品、舞蹈,还要参与小品演出;王晓东既搞创作,又被拉入男声小合唱;高孟飞、陈琴英在负责服装、道具整理、归档的同时,也参加演出……“他们都是一专多能,表演质量绝对保证。”陈佳芳介绍。

辛勤的付出,换来的是老百姓的欢迎与肯定。每到一个村、一个社区,观众的笑声、掌声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和鼓励。今年第一次送戏到吕四港镇平东村时,公共服务中心内济济一堂,连围墙上、卡车上都站满了人。许多老百姓都说“好久没有看到人做戏了,真好看”。而年年送戏下乡演出的村,许多老百姓都记得那些演员了。“你们又来啦”“你们辛苦了”的问候声让演出人员倍感温暖与亲切。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