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4年09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七版:副刊
2014年09月19日

城外笔谈 ● 杨谔

闲谈“文如其人”

   本文字数:873

“文如其人”的“文”,并不专指各类体裁的文章,广义的“文”,应该还包括各类文艺,如音乐、书法、绘画等。东汉扬雄说:“言为心声,书为心画。”其意约等于“文如其人”。

由文如其人,自然联想到文如其貌。文学与音乐,无直观之象可视,所以无“文如其貌”一说,只能“文如其神”。

书法具有“抽象造型”的特点,因此“书家化”后的汉字大轮廓有的确实酷似书者本身体貌,著名的例子如唐代的欧阳询。苏东坡在《书唐氏六家书后》说:“凡书象其为人。率更貌寒寝,敏悟绝人;今观其书,劲崄刻厉,正称其貌耳。”米芾《海岳书评》说欧书:“如新瘥病人,颜色憔悴,举动辛勤。”求之文献,李世民即皇帝位后,欧阳询因是太子李建中集团中人,所以政治境遇尴尬,再加上不堪的长相,因此常成君臣宴会上取笑的对象。远的不说,我所生活的城市,有几位老书家,其书之形神,酷似其身形举止。现代大画家林风眠笔下的仕女,脸型就极类林氏本人。当代范曾笔下的苏东坡、杜甫、牧童等等,都是清一色国字脸,也如画家本人之相。

闻一多是相信十人之中当有九人是“人如其诗”的,他认为孟浩然的风神与其诗境是相“如”的,是超高级的精神之“如”。钱钟书先生认为,“文如其人”的文,不是指“所言之物”(于书画即非所书所画之象),而是指作品中的格调。格调,是作家或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是作者性格“本相”的自然流露。唐代刘熙载《艺概》在论述书法和人的关系时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这几个“如”加在一起,大概也就构成了人的“格调”。有人也许会说:文艺既是人为,不是可以作假的吗?比如假崇高、假悲悯、假激昂、假儒雅等等。孰不知,假者终归是假,明眼人自会识得,况“作假”与“装腔”不正是构成某些“艺术家”“格调”的重要因素?再有,独特不等于美,独特不等于格调就高,而如今有人却偏偏故意混淆、误导。

按钱钟书“文的格调如其人”的说法,我们就能很轻松地理解音乐史上的一连串奇迹:看到贝多芬怒狮似的头发,就知道《英雄交响曲》非他莫能;看到勃拉姆斯浓密的胡子、忧郁的眼神、宽厚的胸膛,就相信《安魂曲》的作者必定是他。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