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赏吴语吴音 共享吴歌文化 共商保护传承
首届“吴歌论坛”在启举行
12月18日晚,“吴歌论坛”启东民歌展演在市少年宫举行。沙地山歌、沙地农家号子、洋钎说书、吕四渔民号子等25个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表演精彩纷呈,赢得热烈掌声。
姜新春 摄
本报讯 12月19日,由国家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首届“吴歌论坛”在启东举行。国家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作曲家、音乐家樊祖荫,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教授钱茸等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吴歌的传承与保护。市领导姜平、潘国红、张卫生出席活动。
在上午的开幕式上,副市长张卫生致欢迎辞。他说,吴歌是我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浓厚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启东文化根植于大吴文化,与江南吴语文化区地缘相接、人缘相亲、语言相近、文化相通、经济相融。这次吴歌论坛在启东举办,是启东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喜事、盛事,对于推动吴语民歌的研究和传承,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启东文化活力必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国家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说,吴语文化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吴歌——吴语方言地区广大民众创作传承的民歌民谣,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吴歌的资料搜集、管理、保护、研究和传承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希望通过举办吴歌论坛,推动吴语民歌资源的搜集整理、研究传承和交流协作。
“给吴歌栖息的落脚点”、“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式道路”、“让吴歌从档案馆里回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在随后的研讨会上,专家们对吴语文化区民歌传承、保护、研究的现状,信息化背景下民歌保护的机遇与挑战,民歌保护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等内容展开了4个多小时的研讨交流,纷纷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观点。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姜平在研讨会上表示,启东虽然历史很短又是移民社会,但是我们不会放弃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下阶段,我市相关部门将对启东所有的民歌进行收集整理,做好传统文化传承。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给予启东更多指导,对启东文化传承提出更好的建议,启东将坚定不移地做好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工作。
在下午的闭幕式上,姜平宣读了成立“吴歌论坛保护协作体”倡议书,李松对论坛进行了总结。
当晚7时30分,来自苏浙皖沪等地的14支艺术团队在启东宾馆会议中心,为启东市民献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吴歌展演。
(陈丽娣 张以)
【相关链接】
吴语是中国七大方言之一,流行于上海、江苏南部、浙江、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北部一带。吴语文化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吴歌——吴语方言地区广大民众创作传承的民歌民谣,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歌是文学史上对吴地民歌民谣的总称,是吴语方言地区广大民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发源于太湖流域,江南太湖流域一带是吴歌产生发展的中心地区。吴歌口口相传,代代相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民间歌曲包括歌和谣两部分,歌一般说就是唱山歌,也包括一些俗曲之类,谣就是通常说的顺口溜。2006年5月20日,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启东文化根植于大吴文化,与江南吴语文化区地缘相接、人缘相亲、语言相近、文化相通、经济相融。近年来,我市通过将吴歌送进校园、送进社区等活动,拓展了民众对这一非遗项目的认知,提升了区域文化品牌影响力。“吴歌论坛”在启举办,对于推动吴语民歌的研究和传承,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启东文化活力必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