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6年12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文化
2016年12月09日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感知启东”主题创作采风之十二

——走进东海镇

   本文字数:6064

滩涂晨曦    项亦周摄

 

五滧河畔的中国好人

 

陆汉洲

丙申年小雪刚过,在启东市东海镇采风,我有幸走进了一个中国好人的动人故事里。

故事的主人公,便是于五滧河畔、东余古镇长大,荣登2010年度“见义勇为”“中国好人榜”的南通市“平民英雄”陈卫忠。

陈卫忠向善向上、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动人故事一大串,足可写一部中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仅舍生忘死就先后救起了6条生命。

故事先从时为船工的陈卫忠第一次救人说起。

这是1984年冬一个漆黑的深夜,长江入海口崇明岛北支的江面上,寒风剌骨。从上海运货返航启东五仓港的陈卫忠所在货船,望着北岸闪烁的航标灯,误将三条港为五仓港,乘着平潮缓缓往三条港方向驶去。站在船头瞭望的陈卫忠,借着船上的探照灯光,忽见江面上有人在扑腾。“不好,有人落水了!”他马上叫调转船头,灯光对准落水者,并迅速脱去外套,套上救生圈,连上缆绳,跃入冰冷的江水中。落水者是位40多岁的女子。在工友的帮助下,陈卫忠将该女子救上船。待船进港后,便送到了三条港派出所,然后又亲自将其送到了三条港北埭的家里。原来,这是一起由家庭纠纷引起的自寻短见。回到船上,已是翌日凌晨。

这是事隔15年后的又一个救人故事。

2009年初夏,一年轻女子推着电动车上了东余镇老桥,尖细的皮鞋跟,不小心嵌进了桥缝里,在拔鞋跟的瞬间,一不留神拉动了电驱动,于是,该女子连人带车坠入了宽阔的五滧河中。时为东海镇邮政所投递员的陈卫忠正在桥头上经过,见此情景,立马跳入河中,在众人帮助下,将该女子救上了岸,自己的脚掌却被河里碎玻璃划破了,鲜血直流。然而,他却又扑到了河里,开始打捞电动车……

陈卫忠救起的6条生命,都活了下来。其中三个小孩中一人参军,两个考上大学,中间的一个女孩,如今是南方一家银行的负责人。陈卫忠见义勇为的故事在五滧河畔传颂。

“每次跳江跳河救人,考虑过生命危险吗?”“第一次在长江里救人那年,儿子还不满一岁,我也没有考虑那么多。当时只有一个念头,赶紧救人。我想,如果看到一个人面临死亡的险景,看见只当没看见,让一个生命就在我跟前悄然消失,我会一辈子于心不安的。”“人之初,性本善。这也许是您的良善之心所驱使吧!”“救人是我的本性使然,我不图回报。而且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理应不忘初心。”“您的水性也不错呵!”“我在五滧河边长大,自小就学会游泳了。”

采访中,一说起五滧河,陈卫忠的眼睛就放光。后来几度通过手机采访,我也能体会得到他那放着光亮的眼神。

常言道,心眼心眼,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我从陈卫忠放射着光亮的清澈无暇的眼神中,看到了他那同样放射着光亮的清澈无暇的心灵。

他说他生命之旅中的每一点良知和善举,如果有一点值得被社会所称道,那么首先要感恩的,便是五滧河了——生命中的母亲河。

五滧河,北起绵延百里的海界河,南至滔滔万里长江,一座百年古镇——东余镇横跨上宽阔的五滧河上。住在东余镇桥头,喝

着五滧河水长大的陈卫忠,先后在东余镇、东安镇念完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五滧河畔的阳光和雨露孕育了陈卫忠一颗正直、无私、忠厚、善良的心。他原本是三兄弟,其中两个兄弟先后溺水离世。三岁的小弟在他上小学五年级时溺水于五滧河,对他触动很大,让他看到了生命的珍贵。向善、向上的人生价值理念,如同清澈的五滧河流水,开始在少年陈卫忠的心河里流淌。

今年58岁的陈卫忠,当过农民,做过船工,开过理发店,建筑工地做过小工,于邮政所当过邮递员,现任东海环卫转运站站长。向善、向上的的价值理念,使他无论在什么岗位上,走一路,爱心播一路,善行洒一片。一副热心肠,温暖了众乡亲。东余镇上的那座老桥,他一修就是20多年。帮助乡亲们汇款、取款、取包裹、交水电费、报修电话、修理电风扇、调试电视机,电话移机等等,成了他的第三职业。甚至,有人叫他帮忙消烟囱的事,他都乐意去做。做投递员时,他每天要走10个村,这一圈就是100多公里路,工作再忙再累,他也不忘随身带上理发工具,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免费理发。有人将身份证遗忘在银行柜台,只要被他发现,就要帮助送过去。他说,身份证没了,人家肯定急。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陈卫忠妻子儿女都有一颗向善之心。在父亲的影响下,儿子陈黄华照料东海镇现年89岁的孤寡老人曹丕勋已有六年之久了。

岁月在流逝。陈卫忠——这位中国好人、江苏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南通市平民英雄的动人故事,如同生生不息的五滧河水,也在绵绵不断地流淌着。

陈卫忠家门口有一棵与他同龄的老榆树,经过五十余载阳光雨露的滋润,已长成了参天大树,老陈双手合抱都抱不过来了。它枝繁叶茂,昂首挺立于五滧河畔,让谁看了都钦佩不已——如同它的主人,挺拔、伟岸、英气、正直、阳光……无时不在传递着向善、向上的正能量。

 

飘香的新粮

樊惠彬

尽管已是公历11月下旬的傍晚,风吹在脸上很是寒冷,但知道此次采风的最后一站是一个家庭农场,年过花甲的我顿然来了劲头,欣然随车前往。

考斯特从平坦的混凝土村路来到一片彩钢房前的水泥场地上停了下来,顺着夕阳投过来的淡淡的余辉向北望去,只见面南高大的彩钢工具棚里,停着三台大型农机具,让人眼前一亮。

我赶紧下车。这时从工具棚东间办公室内走出一位有严重腿疾的中年人,快速向我们走来。他满脸洋溢着春风般的笑意,速度之快仿佛不是个身残之人。在热情的打招呼中,我知道他就是我要采写的对象,东海镇丰利村启东金鑫家庭农场主朱云飞。他中等身材,不胖,浓眉下是一双透着睿智的大眼睛,话语非常流利恰当,应是男子汉中的精明强干者。

他把我们领到工具棚介绍整理得干净利落的农机具:“这台是喷肥机,向两面喷出两百五十米远,可以抵十五个人的劳动效率。这是台大型拖拉机,可以抵好多条牛耕地。这台是联合收割机,我种有700多亩地,全靠它及时收割回来。我现在总共有二十多台套的农机具,农场没有机械化根本实现不了规模化集约经营,我现在主要大面积种小麦、水稻,这些农机具就是我的依靠和保障。”

说话时他的双眼不断放射出兴奋与自豪的光来。他又把我们带到更加高大的彩钢房内,那是一长排面东的烘干房,四台乳白色的足足有20来米高的烘干机南北一字排开,矗立在烘干房内。从地下粮柜向上输出的粮食,通过输送带直接输入烘干机,潮湿的粮食进去,出来就是可以储放的干粮食了。朱云飞按了一排电钮,给我们演示了一遍,让大家赞不绝口。

他关了烘干机对我们说:“这烘干房是2015年建起来的,占地六亩半,标准的钢结构,这四台烘干机一批次13小时能加工48吨湿粮,完全解决了所有新粮的烘干问题,再也不用担心粮食收获期下雨、潮湿,粮食霉变了。你们看南边堆放的稻谷,很快就可以烘干,不仅效率高,还品质好,卖得出价钱,不仅丰产还丰收,我现在真是吃了定心丸。当然要感谢政府对我们农业、家庭农场的大力扶持。”

他脸上透着感激的神情,我知道这是发自他内心的话语。他现在的这些设备全市才八套,是政府给以扶持的项目。我特地走到新稻谷堆边,捧起一把深深地闻了闻,唔,真的好清香,可想烘干后的干香会更加沁人肺腑。

这时,一直带着我们采风的镇党委副书记,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同志告诉我们:“朱云飞感恩政府可有实际行动了,他不顾自身残疾,克服困难办家庭农场后,乐意为周围残疾人服务,做了许多善事好事。”

在女书记引领下,我们怀着愈加敬佩的心情来到朱云飞的办公室兼大会议室。想不到这里别有一番风景,只见墙上贴着十二位受助残疾人的彩照,上面标明姓名住址,紧挨着的是残疾人扶贫基地情况展板以及各项制度规定。我按展板上的介绍加了一下人数,他这个农场扶贫的各类残疾人达到100余人,有的直接到他这里领取生活补助,全年两三千元不等;有的做力所能及的劳动,领取工资;有的由农场买了小羊等送给他们饲养,增强造血功能;有的逢年过节发给福利。据记录在册统计,农场近两年给残疾人发放生活补助10万元以上。这是一个残疾人给多个残疾人发的补助啊!

听了看了朱云飞的创业经历和感恩善举,我深深地被他感动。他曾经也是一个有着健全身躯的热血青年,但命运似乎跟他开了玩笑,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让他在施工工地和生活中断了左腿又断右腿,硬把他拉进了残疾人的行列。然而,连连的厄运没有吓倒这位真正的男子汉,他身残志不残,创业勇垂范;心中有他人,精神感乡间。

我站在崭新的会议桌前,仔细端详着这位已经51岁仍然充满朝气的残疾骄子,举起高像素手机按下了快门。

结束采风,夜幕已经完全拉下了。走向考斯特,回望灯光明亮的彩钢办公室和送出门来的朱云飞,我的内心很不平静,眼圈有些湿润。我坚信这里发生的一切会如新粮的馨香四处飘扬,朱云飞的名字会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心中引起反响。

 

冬夜梦深忆东安

陈陌

冬夜梦深忆东安    黄炳新摄

 

有些记忆,总会固执地深藏于心底。你若不去触碰,它便会静静地呆在那里,悄无声息;如若不经意间触及,它就会肆无忌惮,入侵你回忆的领地。忆起东安,便是缘自一次不经意的采风,一个初冬深夜的梦。

——题记

熟悉而陌生的校园

得知要去东海镇采风,是出行前两天。而此行的路线中安排有东安中学,则是到了东海镇政府才知晓。拿到资料的那一刻,内心有一阵狂喜。机缘巧合,我又一次回到母校采风(去年夏天是高中母校东南,此次是初中母校东安),似乎冥冥之中,一切皆有定数。

中巴在乡间的水泥路上行进。车窗外,是一闪而过的农家小楼与田舍;车厢里,文联的艺术家前辈们在亲切交谈;唯有我,心思不定——一条两米半宽的砖面小道,沿着横河向东延伸,延伸至尽头,左拐,便是东安的校门——这一幕,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遍遍在我脑海闪现,以至于行程的前两站,我总感觉自己处于恍惚之中。不管是企通生态休闲园那具有江风海韵、绿色环保的农业自然景观,还是憨厚老实的“傻子”陈卫忠六次救人的英雄状举,都无法将我从“镜头”中拉回现实。直至,我们的中巴停在校区桥南的马路上。

一切都不是记忆中的样子。跟随队伍,往北走过小桥,右拐往东,是一条宽阔的水泥路。路南是一条河,河水清澈,北风吹皱了河面;路北就是异地重建的东安中学,长长的围墙,别致的建筑,红绿相间的操场,异常湛蓝的天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观,于我是完全的陌生。

迫不及待地走向她,想仔细看看她的名字,她的面目,一个熟悉的身影蓦然进入我的视线——那不是我的班主任张建忠老师吗?!虽然他已两鬓白发,但是那五官,那微笑,又怎会轻易淡出我的记忆?——情不能自已,我快步上前,紧紧地拥抱了自己的恩师……

在校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开始参观校园,座谈聆听。此时,我才对母校有了新的了解:2009年,她已改制为寄宿制初中;2011年,在新安镇异地重建;2013年10月整体搬迁,从原先的完全制中学变为启东市第一所农村寄宿制直属初中。短短近一个小时的走马观花,其间还穿插了电视台记者对我的采访,因此,坐上中巴离开学校的时候,除了熟悉的班主任和校门口的“启东市东安中学”这七个镏金大字,我竟然找不到一丝母校的感觉。她于我,是那样熟悉,又那样陌生。

记忆深处的眷恋

采风结束回到家,已是近八点。一个人躲进书房,闭上眼睛,想找寻昔日东安的旧影,却发现记忆早已模糊不清。脑海里出现的只是一个个断片,零星的建筑,几张一闪而过的脸,时隔二十多年,此刻,在搜肠刮肚的回忆之后,若有若无地浮现。

沮丧地去漱洗,懒懒地将自己扔进被窝。既然,黑夜不能让我清醒地回忆,还不如把希望交给明天。于是,沉沉地睡去……

凌晨四点多,从梦中醒来。醒来的那一刻,我正骑着自行车,飞奔在校门前的那条砖道上:左边是清澈的小河,右边是整齐的农田,前面是初升的朝阳,身后是追赶的同窗……我一个激灵,关于母校东安的回忆,刹那间在淡淡的晨曦中逐渐明晰——

1990年夏,我从向阳乡的海界小学毕业。那时的东安中学,是一所完中,在我们眼里小有名气,她座落在大

丰乡的东安镇。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父母决定送我去东安中学上学,于是便请北埭的董老师(当时在东中任教)帮忙办理转学事宜。其间的过程如何,我早已忘记。只记得临近开学,母亲说办妥了,于是新学期伊始,我便坐在了东中的教室里。

在东安,我曾收获暖暖的师生情。张建忠、倪耀辉、夏忠飞……那些当年教过我的老师,都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了我无尽的关怀和帮助。那时的我,因童年的境遇而沉默寡言,是他们用真诚的爱引领我逐渐开朗,走向阳光。尤其是班主任张老师,是一位外表严肃、内心温暖的人。那时他教我们语文,布置我们每日写日记。每个礼拜,他都会收齐日记认真批阅。而我,似乎是个好学生,总会认真完成,有事叙事,有景描景,有感就发,即使三言两语,也会落笔为记。偶尔无“米”,也会挖空心思,找一句喜欢的名言枉抒几句,或者“我今日读了……”云云。如此一来,自然是换来了张老师的表扬,所写的作文也会被他选作范文来读。印象最深的是中考前夕,为迎接启东中学提前招生考试,我们模拟了一篇作文《我的理想》,我写了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像张老师一样的好老师。张老师看后,说我娓娓道来,感情真挚,便再一次作为范文呈现给全班同学。如文所写,后来我真的考上了师院,成了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而且,写作也成了我的爱好——正是张老师那三年的引领与肯定,才让我爱上日记,爱上写作,也才有这样一次机会以作协会员的身份回到母校参观采风。

在东安,我曾收获浓浓的同窗情。初中三年,交过不少的朋友,他们都是我记忆深处,绽放不败的花朵。很庆幸,历经二十五年岁月的洗礼,有一份友谊,至今仍深深地根扎于我们的心底——那就是和好友梨花的情谊。我已不记得,哪日哪时,我与她相视一笑成知己。只记得,在滴答而去的时光里,我们从未远离。东安的校园里,有我们一起留下的足迹;回家的乡路上,有我们纯真的欢声笑语。我们形影不离,有时晚上都住宿在对方家里。直到今天,她的欢声里依旧有我的笑语,我的忧伤里依旧有她的叹息。今年夏天,我们还一同在名流摄影师的镜头前,将青春美丽的尾巴留在了相册里……

夜幕逐渐拉开,关于东安的回忆愈见明晰:校门,教学楼,办公室,教师宿舍,操场……一一在回忆里复归原位。随之清晰的,还有2000年曾回到这里度过的四十天教学实习经历。我记得,那时我还曾写下了一本《教学散记》,只是起床后翻箱倒柜,却终究没有找到。那就罢了,有些记忆深处的眷恋,就让它暂且封存于心底,若有机缘,它自会再次浮现于世面。

蓝天之下的祈愿

连续几日的阴雨,将天空洗得格外蓝。离开东安的时候,是下午四点多。天依旧那么蓝,多日未见的阳光斜射在我们身上,虽有寒冷的北风捣乱,心里却异样的明媚。

此次前来,我看到的是一个陌生的东安,但在心底,对它却又是那么熟悉。不管是记忆中的东安,还是今天新的东安,她一脉相承的办学理念与办学宗旨始终没有改变,每一个东中人严谨朴实、正德厚生的教风师德始终没有改变;若要说变,那就是她的学校管理与办学特色正在创新中改变——“心田”工程,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金种子”工程,红红火火的“第二课堂”正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一项项荣誉,一张张喜报,正用事实与数据证明着她正在扬帆起航……

东安中学,我亲爱的母校!岁月匆匆,转眼间已是十六年未见。此次相见,虽没有重温你的旧颜,却一睹了你的新貌。我在悠远的旧梦里,回味你的过去;在冬日的蓝天下,展望你的未来。我深信,满篷的劲风里,扬起的风帆里,一定有你劈波斩浪、勇往直前的身影!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